酸竹菜
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独龙语称“美皓”),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舂打至绵软,密封在竹筒里,用芭蕉叶封口,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数天后发酵变酸,取出晾干做酸竹汤,去暑解渴,是夏季适宜的汤食。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当锅,摊入面浆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适口,风味独具,营养丰富。
这种石板是在贡山县丙中洛乡青拉筒附近出的一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把它当作锅,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在石锅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泡,味道也特别香。
漆油鸡
漆油鸡,肉香嫩、酥甜可口,傈僳族的传统美食。漆油漆树籽炸出的油,可以食用。把宰好的一只鸡剔毛洗净切成小块,等投入锅中的漆油溶化烧沸后,将鸡肉置于锅中焖炒五六分钟,然后洒入适量烧酒,配以八角、草果、食盐等佐科,加入适量的水,炖二三小时即可食用。
提示:当地的餐馆均可以品尝到;有的人吃过会过敏,所以刚开始可以尝试的先少吃一些,确定自己是否会出现过敏的反应。
簸箕饭
是只有在当地的傈僳族人家才可以吃到的传统食物。就是用煮熟的大米和苞谷,拌上青菜、洋芋、蘑菇,再加上烤熟的鸡块、猪肉等,用大的竹箍箕盛上,吃的时候,以手代筷,抓起簸箕中的食物,蘸着面前小碗里装着的由酱油、姜葱制成的佐料一起吃。
提示:这本是傈僳族人过年才有的美食,现在在有些地方也可以吃到。
肉酒、蛋酒
肉酒和蛋酒是怒族人喜好的一种高级滋补食品。怒语将肉酒和蛋酒称为“侠辣”和“巩辣”,译成汉语就是“肉炒的酒”和“鸡蛋炒的酒”之意。其味道鲜美清香,甜辣适中,而且具有滋补身体,健骨舒筋的特殊功效。
用鸡肉(用野鸡或其它兽类的瘦肉也行)为原料,先把肉砍剁成小碎块,在锅里放上酥油或菜油,等油炼好后,把肉放进去,炒至又黄又脆时,稍退火,再倒上烧酒。酒的多少由吃饭的人多少为度,然后盖上锅盖焖上五分钟左右,从锅里取出,连肉带酒一块吃。如果没有肉,用鸡蛋也行,做法也一样,那就叫“巩辣”,意思是“炒鸡蛋酒”。
提示:这道菜风味十分奇特,一是考酒量(这道菜的酒味很浓),二是十分燥热,一不小心会有“痘痘”的小烦恼。
琵琶肉
琵琶肉色泽油亮鲜红、肉味浓烈香鲜、把猪洗净除内脏剔骨。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况下,头年制作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
烤乳猪
烤乳猪是选用二至三月体重十五斤至三十斤的乳猪,将其杀死并褪去内脏肚杂之后涂上香油,整个架在栗炭上面慢烤,边烤边撒辣椒、草果面、花椒等作料直至烤熟。烤熟的乳猪肉焦黄香嫩,香脆可口。
老窝火腿
产于泸水县的老窝乡,选用包谷、绿菜、野菜喂养出的土猪制成。先用磨盘轻轻地挤压刚宰下的猪腿,将肉中的血水挤出,撒上花椒、辣椒面、花生面及酒,再浸泡三到五天后,放阴凉处凉晒,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有的地方将火腿挂在灶膛上方,用烟熏,美其名曰“烟熏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