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在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
稻城踢踏,已经成为藏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州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表现了这一独特且让人感叹的舞蹈形式,充分展示了甘孜人民热情洋溢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气质。稻城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每一个甘孜人也默默地、不由自主地继承着它,并将这一民族的东西合理地搬上现代的舞台,把民族的东西装入更多现代人的心里,因为民族的艺术才是世界的艺术。
享誉稻城的踢踏是藏区粗犷、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踢踏舞藏语称为“夏卓”,是集词、琴、歌、舞踏点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场地亦不限,家中、田间地头均可乘兴起舞。根据本教法王扎西敦的《本教源缘明镜》记载,“踢踏舞”与“蔵戏”大约在8世纪至9世纪时期由西藏传入。最初其主要内容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等为主,由寺庙组织,表演者均为男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秋天进行表演。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限制。表演踢踏舞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戴饰物,腰部或脚部拴一串响铃。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发扬,广采博收各种踏步节奏的长处,形成的了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地缓急有韵,干净利落,主要动作是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上肢配合动作舒展大方。“甘孜踢踏”分这有伴奏踢踏,无伴奏踢踏,有声踢踏及无声踢踏四种。如今“稻城踢踏”已走向全国,作为康巴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了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在1964年,甘孜踢踏《扎西德勒》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1993年,获全州首届青年艺术节舞蹈一等奖。2000年,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50周年及甘孜州第三届艺术节,编创的甘孜踢踏《甘孜娃》获得了创作表演一等奖,百人踢踏获大型舞蹈特别奖。此外,甘孜踢踏还多次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1997年9月,组织了少儿“雪莲花艺术团”,参加全州第二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少儿踢踏《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7年12月,“雪莲花艺术团”代表甘孜州参加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快点杯”艺术节,踢踏舞《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8年,组织少儿踢踏队编创的少儿踢踏舞《康巴娃》,参加四川电视台主办的1998年春节文艺电视晚会的演出,并在199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全国迎春文艺演出中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