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入村公园,在青翠竹丛的掩映下,走过蜿蜒的道路,循着潺潺的流水声,笔者进入了红河县宝华乡龙甲村。 龙甲村曾是名震“江外”的落恐土司府所在地,位于洛恐尖山脚下,一泓清泉连起了龙甲村民与洛恐尖山的“血脉”,山上的一条栈道拉近了龙甲村民与恐尖山之间的“亲情”。村内青砖白瓦、翠柳成荫、水网纵横,泉水淌过门前屋后,明珠般的“龙甲湖”熠熠生辉,村脚的万亩梯田随着季节的变换展现着不同的美景……走在龙甲村内的青石板小道上,徜徉于小桥流水人家,不禁惊叹这里具有另外一种“江南水乡”般的美丽。
双层排污沟 扮靓哈尼乡村
由于排污系统简陋,几年前的龙甲村污水横流、垃圾乱堆,外人到访时感到村内无一落脚处。2013年,龙甲村被定为红河州“美丽家园”重点项目村,开始加大了对龙甲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
红河县委政府结合龙甲村实际情况,本着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传承生态文化、注重发展生态经济的原则,提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案——建设双层排污沟,让沟渠上层流淌清泉,下层排污,全面实现“清泉石上流,污水入地头”。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和灌溉问题,还为头顶蓝天、背靠青山的龙甲村变成了万亩梯田上小桥流水人家。
2014年9月,龙甲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为乘势而上提升龙甲品位,红河县投资1000多万元龙甲村改善居住环境,完成了特色民居建设133户,进村道路硬化1.4公里,村内道路青石板铺筑1034.79平方米,安装路灯29盏;修缮文化活动室1个,新建公厕3个、活动场地1个,标准化猪厩93间,修缮42间;全面完成了人畜分离,村内道路沟渠排水畅通1500米;新建龙甲后山旅游栈道4.5公里,种植行道树50棵、竹子200株,建设小菜园20块600平方米,入村公园建设绿化1000多平米;扶持农家乐4家,建成景点3处。此外还深入挖掘了祭龙、磨秋节等民俗活动。
经过“美丽家园”建设的一番打造后,其深厚的哈尼梯田文化和乡村美景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让龙甲特色村旅游逐渐成为红河县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颗明珠。
调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经济
为让村民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成果,红河县因势利导,利用龙甲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扶持村民做好梯田文章,开办了农家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生态经济:一是利用梯田种植绿色生态红米。 引进优良红米品种,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红米收购商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减少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益。二是科学养殖鸭子。随着宝华乡境内撒玛坝梯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游红河梯田、品梯田生态鸭蛋成了游客的必然之选,引导村民养殖梯田鸭,进一步打响梯田鸭蛋特色品牌,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开办农家乐。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和梯田旅游的逐步升温,到撒玛坝梯田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龙甲村是观赏梯田的绝佳场所,在这里观赏梯田更能感受到撒玛坝万亩梯田波澜壮阔的壮美气势。红河县抓住这一优势,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引导龙甲村民建设农家乐,保证每家每户均能接待5人以上的游客,为撒玛坝梯田提供休闲场所和观景台。四是发展特色种养殖、种植业。养殖业是龙甲村的一大增收产业。近年来,家家户户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村民户均饲养一头母猪,最多的达三头,引进良种公猪3头,此外积极发展宝华梨、棕榈、茶、草果、芭蕉芋等农业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也真正得到了实惠。
树和谐新风 倡导文明兴村
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龙甲村更加重视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龙甲村党支部积极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文明兴村活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基层民主管理、稳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引导村民自觉学法、用法、遵法、守法,体现民主,实行民主监督,构建良好的村风民俗。二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村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组织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又宣传村里的好人好事。三是抓社会风气,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四是抓村民的素质工程,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文化阵地的作用,组织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组织村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