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紫陶作品,建水紫陶是独特且千变万化的。”对于制陶人来说,这正是紫陶的魅力所在。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属传统的名优产品,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由于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复杂,且烧制会产生窑变,使得其形态、色泽、花纹都千变万化,赏者心悦。
向炳成,建水的制陶大师之一,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正经营着当地最大的陶庄之一——贝山陶庄。向炳成17岁便开始学习制作紫陶,且喜欢书法绘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做紫陶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命一样,是躲不过的。而对于向炳成来说,制陶就像是修行,只有耐得住寂寞,心思缜密,心态平和之人才能做好陶。
贝山陶庄的工艺车间内,一名工人正在沉淀过滤沙土。建水紫陶采用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做原料,混合搅拌和水,然后在各种粗细沙眼的纱布上过滤,最后放到压泥机里压制成陶泥。此时的泥料摸起来已无颗粒感,犹如化妆品一般的细腻润滑。
而在另外一间美术车间内,拉坯师傅取出一块拳头大小的泥料,放在车盘上固定好,手里沾取一点水,然后配合车盘的高速旋转将泥料软化,拇指从中间凹下一个凹槽,配合食指逐渐拉薄边缘,然后拔高,一个简单的杯子造型就形成了。拉坯是制陶工艺中最基本的环节,却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位好的拉坯师傅需要有至少五六年的打磨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制作出作品。
拉坯成型后,这些简单的作品还需要经过绘画、雕刻、填泥才算的上是一件工艺品。绘画雕刻要求师傅心要细、眼要精、手要巧,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同时紫陶与工艺美术的结合,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使得建水紫陶人见人爱。而作为人工装饰的重要环节,建水紫陶在雕刻填泥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各异的图案,且填泥的独特工艺使得建水紫陶的画面经久不衰,不轻易脱落,成相更加立体生动。
向炳成向记者介绍,建水紫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在高温烧制中会产生窑变,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建水紫陶需要1200℃左右的高温来烧制,而在高温烧制中,陶体会发生从红到黑的色泽的变化,从而产生意外的纹理和奇异的色彩,且这样的变化时不可控的,即使是打磨抛光也不改变,因此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窑变。
制陶人认为,窑变是火神和窑神的恩赐,是陶艺的最高境界,是价值的最高体现。也正是因为这种神奇的变化,给制陶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以及不断的吸引力。
每次烧制陶器时,都是向炳成最紧张的时刻,在打开窑炉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成败就在一瞬间。通常向炳成开启窑炉前都会自己默默的祈祷一遍,不只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信仰。
向炳成的几十个年头几乎都是在和泥土打交道,而他却总是乐在其中。不管是最初的创业艰难期,还是如今事业已飞黄腾达,他都从始至终的坚持做陶器,就像是众多的建水制陶人一样,爱陶足以成为坚守至今的原因。
云南网 记者 李承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