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摄影网(简体) 云南摄影网(繁体)
欢迎来到云南摄影网 - 元阳梯田摄影频道,本网是云南摄影专门站点
旨在提供元阳梯田元谋土林东川红土地罗平油菜花怒江大峡谷梅里雪山稻城-亚丁摄影的专业资讯
为摄影团队摄影提供专业的行程规划、酒店预定、摄影包车等相关服务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2-08

本文导读:哈尼梯田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红河南岸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红河哈尼梯田广泛分布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约110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南麓,水稻梯田面积达54700公顷,其中遗产区(元阳申遗核心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水稻梯田面积8867公顷。

 

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梯田像一座“金山”,千百年来,哈尼人民辛勤地耕耘,尽情地呵护它、深爱它,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构筑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2010年6月,“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河哈尼梯田被确定为中国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哈尼梯田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红河南岸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红河哈尼梯田广泛分布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约110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南麓,水稻梯田面积达54700公顷,其中遗产区(元阳申遗核心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水稻梯田面积8867公顷。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展现了极富审美价值的山地稻作景观,是世界性顶级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哈尼梯田的优势资源,破解对遗产地急功近利的商业化以及过度开发行为带来的难题,探索一条遗产地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途径,对于哈尼梯田的整体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边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区别,它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大自然达成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环境共存、可持续发展。公元7世纪,哈尼族先民历经长期迁徙,在哀牢山区建立了以梯田稻作农耕系统为核心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所包含的元素作为这一历史过程的遗存,是以哈尼族为主的世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历史的真实见证。它所展现的可持续生态观和精湛的稻作农业技术,包含着丰富且深刻的、从科学哲学到科学技术意义上的价值,是罕有的反映农业文明、活的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它以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红河哈尼梯田不仅以其宏大、磅礴、壮美的农业景观展示了哈尼等世居民族的生存杰作,同时创造了一系列与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宗教、节庆、礼仪、歌舞、服饰等,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在哈尼梯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哈尼等世居民族始终遵循着严格的生态伦理与价值观,尤其是对原始宗教及对万物有神的尊崇,保护了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这与延续至今的文化多样性共同成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得以稳固发展的基石与动力,其展示的发展观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化旅游价值。随着红河哈尼梯田申遗进程的加快,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价值逐渐凸显,旅游日益升温且产生巨大的“金山”效应。哈尼梯田厚重的历史积淀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文化旅游资源,是远古以来活态的文化旅游景观,具有文化旅游突出的人文内涵。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哈尼梯田蕴藏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石。树立哈尼梯田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提高遗产利用的品位,充实遗产开发的内涵,对于展现哈尼梯田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树立哈尼梯田正确的保护理念。哈尼梯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生态上,用于旅游观光的经济价值则处于其次地位。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应树立“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理念,担负起保护、展示和遗传后代的责任,把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把开发利用放在第二位,既要充分利用哈尼梯田独特的资源发展地区经济,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绝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哈尼梯田的资源和环境,从而保护好哈尼梯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包括梯田、村寨、森林和水系,使哈尼梯田得以持续耕耘,村寨保持古朴的传统风貌,森林和水系不被破坏,确保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制定哈尼梯田保护与利用规划。从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需要出发,在《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的框架下,组织编制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统一。在《规划》指导下,深入对各景区景点进行调查和评估,针对每一景区景点的不同特点、容量规模和基本布局,制定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严格规范各景区景点的管理和建设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把哈尼梯田的管理、开发和建设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使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推进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体制创新。在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过程中,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红河州制定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红河哈尼梯田的管理体制,其中明确规定“州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哈尼梯田的保护工作;州人民政府设立州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县人民政府设立县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哈尼梯田的日常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并同时接受州哈尼梯田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地方法规正式确认了红河哈尼梯田的管理体制。在此管理体制下,红河哈尼梯田的文化旅游开发,应根据政府授权,由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行使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和特许经营权,在制定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审批、景区运营和资源保护监管方面展开工作,同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探索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一要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将哈尼梯田“保护、开发、经营、反哺”集为一体,在政府主导下,用市场运作的手段,统筹做好哈尼梯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二要树立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以梯田旅游观光为基础,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以丰富的遗产资源要素为核心,加快对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环境、旅游线路、游客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的开发建设。三要确立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产业导向。注重哈尼梯田资源、资本、市场和农耕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化,从而增强资源掌控、项目孵化、产业培育能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扶贫机制。目前,遗产地相当一部分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状态中。他们是哈尼梯田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和传承的主体,理应在梯田文化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惠益。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依托梯田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旅游扶贫机制,使旅游扶贫更好地为遗产地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现阶段可从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扶持遗产地经济发展。依托哈尼梯田文化遗产资源从事旅游观光和各种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还应缴纳文化遗产资源维护费。三是在发展遗产文化旅游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应采取科学的开发策略,通过产业带动,积极引导哈尼等各族群众自觉保护梯田,同时加大对哈尼梯田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挖掘绿色食品生产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水面经济,开发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茶等无污染、高品质、纯天然的山区特色产品,着力打造哈尼歌舞、长街宴、原始宗教、节庆等民俗文化,利用哈尼村寨帮助村民发展农家客栈,使其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增收致富。

完善建设项目提前申报制度。红河旅游的核心价值在哈尼梯田。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遗产资源,哈尼梯田以独特的梯田风光、高山云海、哈尼村寨、稻作农耕文化蜚声海内外,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为避免建设性破坏事件的发生,应按照申遗要求,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各种商业项目、旅游开发及农、林、水、交通等重大开发项目的提前申报制度。通过建立提前申报制度,规避各种因改造与开发行为给遗产资源、梯田景观及哈尼文化带来冲击的可能。同时,还应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

审慎实施哈尼梯田开发建设项目。哈尼梯田是自然和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不能盲目地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论证,审慎决策,时序开发,避免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行为的过度开发。在哈尼梯田遗产区域内的建设应当保持哈尼特色和历史风貌,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达到以物衬景的效果。村寨的修缮、改造或新建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注重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对文化旅游设施项目,应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做好“山”和“旅”的文章,使游客形成一个生活在风景里、沉浸在文化中的体验。建筑物应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素不宜艳,宜衬景不宜败景,产生既是景观、又能观景的效果。

精心打造哈尼梯田世界文化品牌。哈尼梯田遗产的本质是活的文化,这种文化赋予了哈尼梯田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哈尼梯田旅游在升温,申遗也带来了极大的品牌效应,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建设“哈尼特色、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中,要将哈尼梯田打造成红河对外发展的“金名片”,产生“金山”效应,推动哈尼梯田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一要紧紧地握住遗产这张名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品牌价值,做好生态品牌、哈尼农耕文化品牌这两篇大文章。二要将哈尼梯田的优美景观和哈尼稻作农耕文化的厚重相融合。充分挖掘梯田遗产中的文化留存,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进来,全面展示哈尼梯田美丽的自然魅力,着力彰显哈尼文化深厚的人文神韵,使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的内涵体现得更加完整和深刻。三要建立一支遗产地农耕文化的研究队伍和吸纳中外专家学者参与的运作机制,广泛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各行各界的力量,不断扩大和加深对哈尼农耕文化的研讨,丰富品牌建设的内涵。同时,加大对相关研究项目和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和支持力度,确保哈尼梯田文化研究和品牌建设持续有力地发展。

 

作者 唐建华 云南世博旅游集团研究员

原载2012年第8期《社会主义论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预定说明
Copyright©2012-2023 云南摄影网(www.seeyunnan.com)版权所有
电话:0871-63338882 || 手机:1890889122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